當前,危化品物流發展勢頭迅猛,前景廣闊,但仍有一些難題待解。第一、安監技術應用仍待加強。目前,全國有近31萬家危化品生產經營單位,其中安全保障能力比較差的小化工占80%以上。近年來,雖然安監、交管等部門在危化品行業的監管力度不管加大,但由于技術、管理上的不足,安全事故仍時有發生。據安全監管總局披露,2017年,化工行業共發生事故218起,死亡271人。
第二、管理人員的專業化程度不高。安監部門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危險化學品倉儲業一線保管人員中,農民工占有33.57%的比例,他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對專業知識、商品養護、科學管理知之更少,只能從事簡單的出入庫業務和裝卸搬運作業。另據調查,有70%~80%的一線保管員沒有進行過正規的職業技術培訓。
第三、危化品倉儲分布不均且規模較小。根據中物聯官網的一組數據顯示,從我國危化品倉儲能力分布看,截止2017年,我國東南沿海、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地區占我國危化學倉儲業的70%以上,中西部地區不足30%,且大多分布在大中城市和能源產地,地域性集中分布的特點非常明顯。我國危化品倉儲業,大型倉庫數量占30%,倉庫容積可達上萬平方米,多為大型石化企業自己建造;小型及以下倉庫數量占70%,但儲量僅占30%。
第四、低價競爭“生態”惡化。“由于危化品行業的不斷發展,一些不具備資質的公司,也開始涌入危化品物流市場。這些公司在設備、技術、管理上投入不足,運營成本很低,因此,可以用很低的運價招攬到客戶。而這種低價競爭,不僅搶奪了正規公司的市場份額,還使整個危化品行業開始偏離合理的價格區間,嚴重影響了市場的正常秩序,惡性市場競爭使危化品物流市場大有劣幣驅逐良幣之勢。”在G7總裁馬喆人看來,靠傳統方式,危化品物流行業的效率、安全性提升已經遇到瓶頸,長期、持續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手段進行安全風控管理,并建立智能化物流安全體系。
“現在互聯網技術在國內各個行業應用都較為廣泛,但是對于危化品行業來講,滲透率還是比較低的。實際上,多數危化品庫區都還是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局面,并沒有利用現在的這些像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去支持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