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危險化學品相關產業也獲得了長足發展。自國務院發布實施《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以來,危險品的生產、儲存與運輸安全工作越來越受到業內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重視。但與此同時,危險品倉儲方面的諸多問題陸續暴露出來,一方面許多貨主企業找不到合適的危險品倉庫,另一方面許多危險品倉儲企業由于城市發展變化、設施陳舊老化等原因不能正常經營,還有許多新的投資人不知道危險品倉庫建設應當遵守國家消防等有關安全的技術規范、不知危險品倉儲管理應當遵守的消防等有關安全的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這些問題不僅直接影響到危險品相關產業的良性發展,也對人民生命與財產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脅,引起了業內企業與行業組織的普遍關注。
缺口巨大
危險品倉儲設施供不應求,倉庫嚴重短缺是近幾年來我國危險品倉儲業的一個突出問題。在《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但就現實情況來看,2009年以后這個問題并沒有好轉,危險品倉庫的缺口反而不斷增大。
除了危化品倉儲門檻高、風險大、征地審批困難等,還有很多新的因素:一是2我國石化產品同比增加了13.9%,出口量卻同比減少了30%,致使大量產品積壓在國內,存量增加致使倉庫越來越緊缺。二是部分項目盲目投資,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引發的結構性產能過剩,造成產品積壓,庫滿倉平。據化工信息部門統計:我國純堿過剩超過25%,燒堿過剩超過30%,硫酸過剩超過25%,黃磷過剩超過60%,甲醇過剩超過50%,電石過剩超過30%。三是危險品倉庫建設仍然步履艱難——城市用地緊缺不斷加劇,危險品倉庫難有立足之地。
危險品倉儲還有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地區分布極不均勻。目前我國東南沿海、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地區占我國危險品倉儲業的70%以上,中西部地區不足30%,且大多分布在大中城市和能源產地。此外,我國的危險品倉儲企業的規模差距懸殊,大企業的倉庫面積可達數萬平方米,小企業的倉庫僅數百平方米。
目前,我國從事危險品倉儲物流的企業數量減少了許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國家加大了對危化品從業單位安全整治力度,一些設備簡陋、環保不達標、安全管理不規范、地理位置不適的危險品倉儲企業,被強行關、停、并、轉。危險品倉儲企業的數量雖然減少了,但倉儲面積、儲罐容量并未減少,反而略有提升。這說明我國的危險品倉庫集中度在提升。
標準缺失
標準化建設速度緩慢,嚴重影響了危化品倉儲業調整發展速度,統一危險品倉儲設施建設標準顯得非常緊迫。
一是危險品倉儲標準匱乏。如危化品倉儲作業流程規范、堆碼苫墊標準、倉庫建設技術參數、倉庫安全設施設備配置標準、從業人員資質條件等,都遲遲不能出臺,造成很多倉儲環節“無標可依”。“目前企業大多參照相關行業標準執行,但不同細分行業的標準也大相徑庭,各地也不統一,給信息溝通、行業管理帶來諸多不便。”
二是部分標準過時老化,不符實際的標準得不到及時修正和調整。按規定,相關標準在實施5年以后,就應進行修訂。可目前有的標準已經使用了十幾年,與世界先進國家的標準距離越來越大,難以接軌。
三是新標準的申請報批環節多,手續復雜,工作效率低,致使行業急需和關注的標準不能及時出臺。
也由于一些相關危險品倉儲業發展的國家標準未能及時出臺,北京等地正在積極撰編適用于行業發展的地方標準和管理規范,比如《危險品倉庫建設和安全管理規范》、《危險品倉儲作業流程》等。這些地方標準,根據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和需求,把管理和設施、品種和數量、風險與承受能力等條件具體化,使標準更加科學化、實用化和先進化。
此外,我國缺乏行業信息管理和統計管理系統,所有資料和信息數據蘊藏在大物流、大化工當中,收集和提取危化品倉儲信息十分困難。“主管部門受權或委托某個機構或某個協會負責這項工作,并不是一件難做的事情。”
部門監管職責不清
為了加強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國務院在《危險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2002]第344號令)中進一步明確了安監、消防、公安、質檢、環保、交通、衛生、工商等各行政部門的職責,要求共同做好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
中國倉儲協會會長孫杰說:“加強管理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企業對這種多頭監督、各自為政、層次繁多、程序復雜的做法感到頭疼。這給企業造成了很大負擔。”現在多部門監管的局面大幅提高了企業的管理成本。“他舉例說:“港區的碼頭應該是由港口部門管,但事實上海事部門也在管。海事部門主要是管海上航行秩序和海上交通安全的,但對于碼頭,他們為了安全起見也要檢查,也要評估。其實,港口部門此前已經做完這個檢查和評估了,但是同樣的東西還要讓海事部門再做一遍,由此增加了企業的管理成本。每個主管單位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規章,企業要做的事情,基本都要經過審批。企業因此還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評估和會議。
多個部門的多種規章和標準,不僅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管理成本,而且時常讓企業無所適從。
一家企業的負責人說:“危化品倉儲用地的麻煩事很多。我們按照安監部門要求的間距建設了倉庫,安監局說行了,可國土資源部門又說浪費了土地資源。”另外一家企業的代表又說:“安監部門要求我們在危化品碼頭的儲罐區進行應急演練,但是演練中泡沫滅火器的泡沫液無法回收。當地海事部門認為這會對水體造成污染,因此對應急演練持反對態度。之前要求使用泡沫滅火器,主要是針對滅火效能,可隨著社會的發展,環保也越來越重要。出現的這個新問題真讓我們無所適從。”
據了解,我國行業安全標準的制定也是由不同的政府部門負責的。比如說,企業建設項目報批的時候依據的最高標準是這個部門的,但是兩年之后,等項目建成了,其他部門更新的標準又出來了。但是,不合標準又不等于違法或違規,只能說依據的標準不同。“根據不同部門的不同標準,危化品倉庫的消防設施如果沒有噴淋裝置,用泡沫滅火器也行。而泡沫滅火器又分很多種,所以對于企業來講,沒有寶馬,夏利也行。從目前來看,我們國家的安全標準體系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空白也還很多。
倉庫使用存在安全隱患
目前,我國危險品倉儲行業每天發生的安全事故平均能達到五六起,為危險品倉儲行業帶來隱憂。這其中除了硬件設施的原因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從業人員的素質不夠高。
一線從業人員素質偏低、專業人才匱乏是我國物流業較普遍的問題,而對危險品倉儲業來說,這個問題更加突出。危化品倉儲專業人才比危險品倉庫缺口更大,特別是高管人才極度匱乏。部分危化品倉儲管理人員專業不對口,業務水平、知識結構、技術能力,難以適應現代危化品倉儲發展的要求。
目前危化品倉儲業一線保管人員農民工占有33.57%,他們專業知識、商品養護、科學管理知之少,只能從事簡單的出入庫業務和裝卸搬運作業。
倉儲安全風險加大。對于危化品倉儲企業來說,由工作性質帶來的安全風險較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危化品儲存量大;儲存的危化品種類多,物品的理化特性差異性大;外來人員和車輛的流動性大,對設備的安全防范要求高;危化品所具有的普遍特性決定了其在生產、儲存、運輸、使用和廢棄物處置過程中極易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毀,環境污染。
每一個危化品倉庫都是一個危險源,一旦出現泄漏等重大安全事故,將給社會、環境、人身造成重大傷害。所以,危化品庫區的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每個企業的發展都必須適應社會的要求,因此,安全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和保證,注重安全管理是企業生存的需要。
事故原因多。導致危化品庫區安全事故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可包括如下四個:第一,危化品具有易燃易爆、易揮發、易擴散的特點。第二,某些企業的設施和設備簡陋或不符合安全規定。第三,受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影響。第四,安全管理制度及運行機制不健全,管理和操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安全意識不高。庫區既沒有科學有效的管理體制,管理人員也缺乏相關的管理知識。從管理人員到搬運工、臨時工,都沒有受到過專門的知識培訓,因此,庫區內不同性質的危化品被任意混存,最終導致爆炸和火災事故。
部分設備超期服役
目前我國危化品倉庫的耐火等級多為一二級,約占倉庫總量的80%;耐火等級為三四級的倉庫絕大多數在老企業,約占倉庫總量的20%,用于儲存相對穩定的二三類危化品。老企業也有一定數量的一二級倉庫,但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造,因年久失修已顯破舊,但仍在使用。新興危化品倉儲企業的倉庫基本上都是一二級,多為本世紀新建,比較符合標準,并配有完善的安全設施。一般新建危化品倉庫都要安裝不同滅火劑的自動噴淋裝置和報警裝置,而多數老企業的老倉庫不具備這種條件,所以仍在使用各種滅火器材,以人工滅火方式為主。新興危化品倉儲企業的機械化水平較高,老企業則相對偏低,其原因除了與經濟實力有關外,倉庫類型對機械化作業也有一定影響。
地下倉庫增速過快
近年來,設施簡陋、管理混亂的地下倉庫擾亂了市場秩序,也給社會帶來安全隱患。據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地區的危化品經營單位有2345家,生產單位有231家,使用單位有589家,經營品種達2100多種,但得到監管部門許可的危化品倉庫卻僅有兩家,除了一部分企業的危化品轉存臨近省市外大量的危化品都被存到了社會上的地下倉庫。
據了解,隨著化學工業的高速發展,危化品倉儲市場供求矛盾越來越凸顯。按政府部門許可的正規危化品倉儲企業的倉儲能力,根本無法滿足生產企業的需求。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業內專家認為原因有三點。一是老的危化品倉庫多在城區或近郊,由于周邊環境的問題,國家政策和法規對其予以制約,限制其儲存品種和儲存量,不允許其擴大和發展。有的倉庫因此被強行關閉,有些倉儲企業轉為對這些城區倉庫進行商業性開發。這使得危化品倉庫的數量越來越少。北京、天津、南京等城市都存在這種情況。二是新建危化品倉庫的選址和用地審批非常困難,使企業建庫的積極性大打折扣。三是危化品倉庫對設施和技術的要求較高,投資較大,投資方比較慎重。因此,目前危化品倉庫的新建速度遠遠慢于老倉庫被關閉的速度,更落后于經濟發展的速度。
由于管理不到位,近年來一批地下倉庫應運而生。他們設施簡陋、管理混亂,在安全上沒有保障。但他們成本低、收費低,擾亂了市場秩序,對合法的倉儲企業形成不公平競爭,也給社會帶來一顆顆”定時炸彈“。
業內人士透露,有些地下倉庫就隱藏在居民樓中,一旦發生事故,后果不堪設想,輕則可能只是造成一場火災,重則會造成危化品爆炸和有毒物質污染。而一輛危化品罐車爆炸就能沖倒一座小樓,一個煙花爆竹倉庫爆炸的威力不亞于一場地震,由此帶來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更是難以估量。
建議與對策
對于危化品倉儲的安全管理,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當務之急是,盡快組織制定統一的危險品倉庫及庫區規劃設計參數國家標準,提出適用于所有危險品儲存,適用于危險品生產企業、流通企業、物流企業的各種類型倉庫的設計參數,并解決現行標準中存在的矛盾。
第二,借鑒危險品生產、經營許可證制度的經驗,建立全國統一的危險品倉儲營運許可制度。制度應包括公共倉儲的經營許可制度與企業內部倉儲的運營許可制度,并以此制度為前提,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集中儲存、統一配送“的商業模式。
第三,以大中城市為單位,按生產性危險品與生活性危險品的性質、種類、供應鏈特點,分別制定兩大類危險品倉庫網點建設規劃。對生產性危險品的倉儲設施,應嚴格控制庫區數量,提倡規模化、集中化;對油漆、酒精、火堿等生活性危險品的倉儲設施,應本著方便消費、適當分散的原則進行網點規劃。
第四,在統一審批條件的前提下,簡化危險品倉儲審批程序,實行安監、消防、環保等部門的聯合審批;對老危險品倉庫的搬遷或新的規模化的危險品倉儲設施的建設,有關部門應該在土地征用、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
第五,在危險品倉儲資源調查與中介服務,危險品倉儲企業的經營管理、操作規范的培訓和交流,危險品倉儲新設施與新技術的推廣,危險品倉儲從業人員的培訓等各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第六,加強危險品庫區人防、技防建設。要有效控制危化品安全事故的發生、降低事故帶來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應加強危化品庫區安全防范措施;借助現代安防產品技術,提前預防預警安全事故發生。例如在危險品庫區四周建立周界預警系統,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同時實現系統間的聯動;在危險品庫區出入口建立嚴格的出入口控制系統,防治外來人員進入;安裝相應的安檢設備,防治火源被帶入庫區。
同時針對庫區存放的危險品利用rfid技術建立追蹤檔案系統,通過無線終端對貨位條碼、物資條碼實施掃描,實時查詢物資庫存情況,在系統里可以分倉庫、區域、貨位隨機抽查,也可針對特定類抽查,同時還可定期對整個系統進行全面的盤點,產生差異表,便于分析和追蹤哪些物資屬于庫存準度低的物資,同時對一些長時間不用的物資進行動態分析并發出注意警告。
另外,制定科學的安全管理制度,把責任落實到人;定期巡查、檢查;定期對員工進行安全教育和培訓。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倉儲行業少出事故、不出事故。此外,企業還應做好安全評估,制定科學有效的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適時組織演練;做好應對事故的物資和設施準備;按照正確的原則對事故進行應急處置。這樣,可有效的降低火災、爆炸事故的危害,維護社會穩定。
企業理念:途行千里,勝在服務!